荒野走出新生命 冒險教育課磨出領導力
文 / 許秩維 (中央社記者) 圖 / 謝智謀提供
冒險教育專家謝智謀說,大自然有一股療癒的力量。在登山的過程中,學生學著領導、合作,開始被信任、被支持,也從中獲得自信。
孩子都是爸媽心頭寶,但有時保護過度卻可能養出媽寶,缺乏獨立自主和挫折容忍力。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謝智謀將冒險教育帶進台灣教育界,走出學校圍牆,藉由做中學來引導學生,跨出勇敢探索自我的那一步。
謝智謀是知名的冒險教育專家,曾獲美國體驗教育學會頒發「實踐家獎」,成為該獎設立30 多年來首位非美籍得獎人士,去年更獲教育部頒發師鐸獎肯定。不過,他的人生歷程並不順遂,一路走來飽受挫折,但這些打擊卻讓他更能體會受挫或弱勢學生的心情,也更致力推動冒險教育。
經歷家暴、幫派與憂鬱
流氓教授療癒孩子的傷
謝智謀在家暴中成長,在那個年代,打小孩被認為是正常的事,不僅被踢、被踹,他還曾被父親吊在屋梁上打。四歲時為了躲避家暴,他曾一個人跑去山上躲了四天三夜,大自然的懷抱讓他暫時逃離痛苦,也因此對山產生特殊感情。
10 歲時,家裡從新竹山區搬到桃園市區,讓原本在山裡長大的謝智謀相當不適應。升上國中後,不喜歡念書的他,經常蹺家逃學,到處玩樂,國二那年一度中輟,還跑回原住民部落住了幾個月,之後又再度轉學,後來憑著聰明才智考上成功高中。但不愛念書的他,始終無法從課業中獲取成就感,沒多久又恢復蹺課打混的生活,甚至開始混幫派,到處械鬥砍殺。謝智謀坦言,從領導和指揮兄弟中,讓他感受到自己被需要,覺得自己的生命有價值,不過後來也因打架這些偏差行為而被成功高中退學,轉到桃園高中。
到了桃園高中後,謝智謀遭遇人生第一個重挫。有一次偷機車被抓到,他被警察銬上手銬,眾目睽睽下被帶走,街上那種辱罵和鄙視的眼神,讓他感到很羞愧,在調查過程中還被警察刑求,後來被判保護管束,必須接受感化教育。這段飽受屈辱的過程也成為他生命中的一次重擊。為了證明自己,謝智謀回到學校後開始發憤念書,最後考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。謝智謀表示,大學時期他表現很風光,為的是得到別人的肯定,一旦沒有掌聲就會感到痛苦空虛。
大學畢業後工作了一段時間,謝智謀決定辭掉工作,陪著當時的女友到美國念書。沒想到,後來女友卻另結新歡,而在台灣的爸爸又住院,他必須四處打工賺錢,還曾累到胃出血,在這樣多重打擊下,他罹患憂鬱症,一度想輕生,直到因為接觸到基督教,幫助他找到自己的定位,才重新站起來。
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,謝智謀回到台灣的大專任教,也因為自己過去的經驗,因此將他在美國的研究領域─戶外體驗、冒險教育和冒險治療引進台灣。為了幫助曾受創傷的孩子,謝智謀也和許多民間團體合作,在社工、心理諮商等人員陪同下,帶領曾受性侵害、家暴的孩子去山野活動。謝智謀說,大自然有一股療癒的力量。在登山的過程中,他們學著領導、合作,開始被信任、被支持,也從中獲得自信,能幫助他們重新看待過去的傷痛。
謝智謀第一次帶被性侵少女去登山時,剛開始她們都斜眼看他,因為她們內心非常痛恨男人,其中一位原民少女每天都抽兩包菸,連自己的原住民名字都喊不出,也不願多談那段傷痛。但在21 天課程中,「改變確實在發生」,最後活動結束前,少女回頭向山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,他知道「療癒已經開始」,之後少女開始戒菸,也回學校念書,還立志要當戶外指導員。
不是在教室裡才叫學習
缺真實經驗難適應環境
謝智謀回到台灣任教後,他觀察到過動學生增加、中輟生面臨學習困境等問題。他指出,以前的人大都走路上學,經常接觸大自然,但現在學生的體育課、戶外活動等動覺學習較缺乏,部分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時,就可能變成過動,當孩子離戶外越來越遠,不只體能會下降,也欠缺適應環境的能力。另外,中輟生最大困境就是不適合坐在位子上學習,適合動手做,但學校課程只會讓這些學生越來越抗拒。「不是坐在教室位子上才叫學習」,謝智謀認為,真實經驗對學習很有價值,尤其現在網路發達,在虛擬世界中都是用認知去想像,但想像跟實踐還是有落差,因此他希望透過冒險教育,幫助學生建構認知情緒、行動實踐力和反思能力。
和一般課程不同,謝智謀的課沒有考試,一到週末就帶著學生往戶外跑,包括登山攀岩、溯溪、划獨木舟等活動,剛開始不少學生會因為潮濕、蚊蟲等問題而感到煩躁不舒服。
「人在失衡狀況下,會找到存活的方式」,謝智謀表示,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或不如意都會選擇逃避,但沒得選擇時就只能改變自己,如此一來就會讓舒適圈變大。他還在課程中創造許多「不可避免的成功」,例如學生成功划完獨木舟、成功搭起帳棚,都能從中獲得成就感, 不像一般學習場域必須得面臨許多「不可避免的失敗」。
透過討論引導溝通思辨
輪流領導學習做決策
在冒險教育課程中,謝智謀還導入主題式學習,例如安排登山活動時,會先讓學生思考應該帶什麼東西、行李如何打包,再藉由討論引導找出最適合的方式,例如帶生肉容易腐壞、晚上要用的東西應該放最下層等,培養學生的思辨、邏輯、決策和溝通能力,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該怎麼做。
為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,課程中也會安排「一日領隊」,由學生輪流擔任領導者,負責決定幾點起床、走多久、走什麼路線,可以自己下決策,或集思廣益後再決定。當天活動結束後,謝智謀會引導大家反思,例如為何無法在預定時間抵達目的地,可能是因為太晚出發,讓學生知道每個決策都可能影響結果,其他學員也可給予正向回饋或建議,這些寶貴經驗都是透過做中學得來的。
謝智謀提到,冒險教育強調合作而非競爭,即使要競爭也是跟自己競爭,在過程中還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,例如不舒服時一定要告訴伙伴,這不是示弱,而是讓別人知道該怎麼幫助你,許多孩子都在過程中學會分享和分擔,而從大自然中獲得療癒的孩子們,也更懂得珍惜保護生態環境。
冒險不一定等於危險
專業訓練讓家長放手
投入冒險教育多年,謝智謀經常帶學生上山下海,曾到美國阿拉斯加划獨木舟、到紐西蘭單車環島、攀登喜馬拉雅山島峰、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等,這些任務都有一定難度,要如何做好風險管理,並讓學生父母放心,這也是一大課題。謝智謀表示,剛開始推動冒險教育時,家長們都覺得很陌生,因此每學期他都會辦成果發表會,邀請家長參加,讓家長看到孩子參與這些活動後的改變,他也會到中小學演講或舉辦家長座談會,讓家長認識冒險教育的內涵,從有意願者開始參與,等到成效出來後,其他家長慢慢就能接受。「為了讓家長安心,專業團隊是必要的」,謝智謀會邀相關領域專家組成團隊,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,例如舉辦登山活動,就會安排行前說明會,團隊會分享如何蒐集天氣資料、如何使用登山杖、如何從雷聲判斷距離自己有多遠,透過完善準備讓家長信任,他們才願意把孩子交給團隊。
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也納入戶外教育,並列為校訂課程。謝智謀認為,要推動戶外教育,教師的專業很重要,即使是攀登難度較低的七星山,上坡下坡怎麼走、水怎麼喝、衣服怎麼穿都是學問,一個小山就可能需要四到五種戶外專業知識和技術,因此教師必須精進相關專業和強化實務經驗。除了帶學生參與戶外活動,謝智謀認為,學習的方法也要改變,不能像過去一樣還是死記知識,必須要讓教育跟生活情境結合,並加以活用,當學生的實際體驗越多,才越能理解所學的東西,而教師不能只是告訴學生該怎麼做,而是要引導學生從真實經驗中去思考問題。
「不要把孩子養成溫室裡的花朵」,謝智謀坦言,任教後接觸許多學生,發現教育現場太崇尚記憶知識和分數,導致孩子們缺乏真實經驗,失去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,適應外在環境變化的能力也被削弱,他也希望家長能夠學會放手,讓孩子有更多探索自己和探索世界的機會。( 文章經《全球中央》授權使用)